2025年,中国汽车后市场进入深度变革期。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为行业注入新动能,但传统汽配领域并未萎缩——相反,在平均车龄突破7年、经济型修车需求上升的背景下,市场正从“粗放扩张”转向精益运营、专业服务与数字化融合的新阶段。

1、存量市场基本盘稳固,但增长逻辑已变
尽管新能源车渗透率不断提升,但目前国内燃油车保有量仍超过2.6亿辆,平均车龄已达7.2年,“高龄车”维修和保养需求持续攀升。
不过,增长点不再源于“蛋糕变大”,而是来自:
l 需求结构化:底盘、发动机、变速箱等高价值维修件需求上升
l 服务精细化:车主不仅要求“有配件”,更要求“匹配准、交付快、装得好”
l 性价比敏感:在经济下行背景下,“修旧如旧”成为理性选择
2、三大趋势重塑行业竞争规则
(1)数字化贯通成为标配
传统靠“记在脑子里、写在纸上”的经营方式难以为继。订单管理、库存同步、VIN码精准匹配、智能选型,已成为优质汽配服务的基础能力。“系统不是可选项,而是生存线,”一位行业专家强调。
(2)融合型服务模式兴起
纯卖配件不再具备竞争力,“配件+服务+履约”成为标准套餐。汽配供应链平台与修理厂之间的合作从松散买卖走向系统互通、服务协同、数据共享的深度绑定。

3、新能源与燃油车市场并行,双轨能力成头部企业特征
值得注意的是,新能源车与燃油车在零部件、技术架构和服务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,但目前绝大多数服务主体仍集中在燃油车领域。
未来3-5年,能够同时服务燃油车+新能源车、建立双轨服务能力的企业,将更具抗风险能力和增长潜力。特别是三电维修、传感器、摄像头等新能源维保需求,正在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。
4、谁会成为未来的赢家?
行业普遍认为,以下四类企业将更具竞争力:
l 平台型供应链企业:整合供需两端,通过规模化和数字化提升效率
l 技术驱动型公司:提供智能诊断、数据匹配、维修技术支持
l 区域深度服务商:聚焦区域网络,实现“30分钟内送达”
“传统汽配行业正在从‘机会时代’进入‘能力时代’,”修车帝供应链负责人表示,“未来属于那些真正理解客户、深耕技术、持续优化效率的企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