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,中国平均车龄已突破7年,在经济环境与消费观念的双重影响下,“以修代换”正从车主的被动选择逐渐转变为主动策略。“缝缝补补再三年”的车辆使用理念,不仅深刻改变消费者的养车习惯,也在推动汽配供应链朝向更高效、更专业、更细分的方向发展。

1、高车龄车辆占比提升,维修市场进入“存量深耕期”
数据显示,目前国内使用超过7年的燃油车占比已突破48%,预计三年后,车龄7年以上的车辆将占据汽车保有量的主流。这部分车辆普遍超出原厂质保期,且维修需求从日常保养向核心功能件修复与更换转变。
“底盘、发动机、变速箱、电子系统等‘高价值维修件’的需求正在快速上升,”一位汽后市场分析师指出,“这要求配件供应商不仅要有货,更要懂货、懂维修场景,专业化服务能力变得空前重要。”
2、“轻量化维修”与“精准供给”成为关键词
面对车龄高、车型杂、需求散的市场现状,传统“囤货压仓”的粗放模式难以为继,取而代之的是以数据驱动的轻量化、精准化供应链模式:
配件轻供应:通过VIN码精准匹配、订单聚合与智能路由,减少中间库存,提升周转效率;
服务轻嵌入:提供检测支持、技术咨询、安装指导等“软服务”,降低维修门槛;
质量轻承诺:推出“耐用不贵”的合规品牌件,满足车主对性价比与可靠性的双重需求。
“修车帝这类数字供应链平台的价值,正是在于通过系统与数据,把分散、零碎的需求‘拼成整图’,实现需求-供应-服务的高效闭环。”一位区域汽配商表示。

3、底盘、发动机、变速箱“大三样”迎来需求爆发
车龄7年以上车辆维修需求具有明显结构性特征:
l 底盘系统:减震器、悬挂胶套、球头等底盘易损件更换频率显著增加
l 发动机系统:正时套件、传感器、密封件等中修需求上升
l 变速箱:维修与再制造件需求逐步替代总成更换
“这些维修不像换机油那么简单,往往需要专业诊断和匹配能力,”修车帝产品负责人指出,“这也倒逼供应链不能只做‘搬箱子’生意,而要真正懂技术、懂车、懂维修。”
4、未来趋势:专业化、数字化、品牌化
“缝缝补补再三年”的背后,是一个仍在持续增长且不断升级的存量售后市场。未来三年,行业将呈现三大趋势:
l 专业化分工:出现更多专注于底盘、发动机等垂直领域的供应链服务商
l 数字化贯通:从配件匹配、库存调度到技术服务实现全链路数字化
l 品牌化认知:车主和修理厂对配件品牌、性能、价格匹配提出更高要求
“车老了,但车主的体验要求不会降低,”修车帝总结道,“未来的汽配市场,不属于只会卖货的企业,而属于能精准匹配需求、提供专业保障、实现高效履约的服务者。”